(二十七)

 想来,远在安州的李白若是知晓她能近伴孟浩然身侧,定会羡慕嫉妒。

 能惹得李太白艳羡,人生一大乐事。

 若此刻李白在扬州,他们三人同游,该是何等的畅快。

 安州,终不是李白扬名之地。

 就在荪歌陪同着孟浩然烟花三月游扬州,柳叶细长,瘦湖潋滟,夜市千灯,高楼红袖。

 数日快活,乐不可支。

 泛舟瘦湖,凤箫声动。

 或饮一盏扬州茶,或饮一盅明月酒,月光映射水中,素手波动,有种支离破碎朦朦胧胧的美感。

 微醺看这水中月,当真美好至极。

 难怪后世总传闻,谪仙人李太白逝于水中捞月。

 仿佛只有这样,才配得上李太白的仙气。

 荪歌思绪渐渐飘散,似是能随着波光潋滟的江水飘到安州。

 孟浩然见状,并没有开口。

 随意的躺在小舟上,个人都有个人的愁。

 能让明月公子露出如此神情的,恐怕也唯有在安州的李太白了。

 拒了许家,这安州大抵在无李白追寻的机遇。

 此刻,远在安州的远不如荪歌、孟浩然二人恣意,反而有些困顿不知所措。

 李京之

 安州长史。

 长史,乃刺史佐官。

 李白醉酒,误将安州长史李京之错认为曾经的旧时,在长街上冒犯冲撞,惹的李京之大怒。

 说是冒犯,其实只是躲避车架不及,恍惚间错认寒暄之语脱口而出。

 遣词用句,未用敬词。

 地方规矩,长史的大驾所到之处,十丈以内都是回避的范围。官员威仪受损,轻则鞭笞,重则坐牢。

 本来,李白在安州的干谒之旅,就波折不断,成效甚微,如今得罪了仅在刺史之下的长史大人,越发举步维艰。

 许氏听闻,欲从中调停。

 虽然她和李白无法成就良缘,但也不愿李白还未有机会出仕,便得罪了官场中人。

 她长于许氏,最是清楚官场之中勾连。

 李京之,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李京之。

 许氏茶楼约见李白,诗图提点一二,若不是李京之看在李白才名在身,此刻恐怕早就下狱了。

 同样的,李白最能拿得出手的便是诗词大赋。

 卑躬屈膝的悔过,李白并不愿意。

 可在许氏掰开揉碎的劝说下,那篇即将席卷整个安州茶楼酒肆的《上安州李长史书》还是出炉了。

 “白,嵚崎历落可笑人也。”

 “昨遇故人,饮以狂药,一酌一笑,陶然乐酣。”

 ……

 “一忤容色,终身厚颜,敢昧负荆,请罪门下。傥免以训责,恤其愚蒙,如能伏剑结缨,谢君侯之德。”

 一封言辞恳切的悔过书,递到了李京之手中,彻底免去了牢狱之灾,仗责之刑。

 李白向许氏道谢,以为这件事情告一段落。

 但,这封出自李白之手难得的谦卑恭逊的书信,成为了安州津津乐道的笑话。

 拿到李白悔过书的李京之,宴席上公然抛出来,佐酒取乐,一传十十传百,茶楼酒肆食肆,甚至街边不识字的小贩都能吟诵几句。

 在好事者的刻意解读下,李白二字成了窝囊无礼,白日做梦的代名词。

 李白哑然,束手无策,闭门谢客。

 他没料到,那封言辞恳切的悔过书竟成了一把伤他最深的刀。

 巴蜀的少年天才

 司马承祯口中的仙风道骨

 江南的诗道才子

 如今,安州城的笑话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